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蓄势待发

TT发布日期:2015-10-09阅读次数:3373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庆平在研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要适应新常态下金融发展要求,必须着力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打造一个更具创造力的金融体系。一是鼓励金融创新;二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三是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四是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更加自由使用;五是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六是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七是发展普惠金融。

  本报记者李文龙马翠莲

  无论是自贸区金融创新的稳步推进,还是众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塑造金融新业态上的衔枚疾进,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前金融业的主题词和主旋律。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中国金融业将呈现何种业态?

  6月4日,由中国金融学会、上海市金融学会联合主办的“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新业态研讨会在沪开幕。此次研讨会分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5个议题,与会专家嘉宾就金融新业态、发展趋势以及风险防范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庆平在研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要适应新常态下金融发展要求,必须着力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打造一个更具创造力的金融体系。一是鼓励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和竞争,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二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妥善处理利率市场化与降低投融资成本、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四是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更加自由使用,便利国际贸易与投资;五是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六是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七是发展普惠金融,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以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致辞中表示,金融的新业态和经济的新常态密切相关。实际上,上海经济已率先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后是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经济发展已从过去资源要素驱动转向通过人力资源创新驱动,其中金融服务和支持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第三产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不断增长以及贷款结构的变化有效支持了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及市场金融交易业务比重在上升,说明金融机构转型速度也在加快。未来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紧紧抓住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联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建设的联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弯道超车”创造条件。此外,上海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自贸区金融改革议题环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作了题为“上海自贸区已经做好了率先全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技术准备”的发言,主要包括,第一,上海已经形成对接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市场适应机制,企业趋于理性;第二,过去两年里已经建立了有管理的可兑换制度安排;第三,建立了关于外债规模、短期资本流入等宏观制度框架;第四,建立了资金大量异常流入或者资金大规模外流的总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具储备;第五,在重要的技术准备方面建立了防洗钱体系;第六,建立了强大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第七,建立了可兑换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框架;第八,建立了本币和外币的一体化框架,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后,资金账户很快就会本、外地合一;第九,人民银行在上海建立的监测管理系统,能够对资金流入以后进行跟踪服务和相应管理;第十,建立了上海市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和应急协调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谈到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方向和任务时表示,上海自贸区应当从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着手,加大金融创新开放的力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金融改革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的原则,坚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改革创新和管理模式。

来源:金融时报